之前博洛並不認為湖州與嘉興兩個方向會有什麼問題,畢竟湖州與嘉興都是順民居多,湖州方面甚至還主動把周王獻出來讓博洛立了一功,而且與田雄、哈寧的南征軍不同,博洛在這兩個方向上可是動用了真正的八旗軍,有幾千名八旗軍參戰天下還有拿不下來的名城。
湖州方面的清軍統帥就是人稱「祖二瘋子」的祖大弼,也是祖大壽的弟弟,這個祖瘋子在明軍陣營的時候曾經給清軍製造無數麻煩,而他這樣的名將都加入清軍自然代表著明國氣數已盡。
祖大弼入關以後也是替大清朝立了無數戰功已經不能回頭,所以在湖州生變之後博洛第一時間就讓祖大弼帶著幾千名八旗漢軍與綠營軍收復湖州,祖大弼也在博洛面前表示一定拿下湖州,原本以為只需要一兩日就能大功告成。
但是誰也沒想到祖大弼帶著幾千八旗漢軍與新附綠營軍不但沒拿下小小的湖州城,反而因為突如其來的金華賊而敗下陣來,這讓博洛不由擔心起嘉興方向的八旗軍。
別看他麾下有四萬大軍,但是真正值得信賴的還是這些八旗軍,如果八旗軍都敗下陣來恐怕剩下的綠營軍都會不戰自潰。
江南之役雖然有部分八旗軍參戰,但主力還是田雄的綠營兵所以能糊弄過去,湖州之役的主力卻是祖大弼的八旗漢軍已經很難糊弄過去,而嘉興方向的三千甲兵全是真正的滿洲八旗與蒙古八旗,如果全部敗下陣去那就沒辦法收場甚至把整個浙江都丟掉了。
因此博洛額頭第一時間滲出汗水來,而田雄更是第一時間開口說道:「貝勒,趕緊向豫親王求援,他再不出兵救援咱們,恐怕就是全浙淪陷的局面了!」
博洛雖然覺得情況不象田雄說得這麼嚴重,畢竟除了嘉興與湖州兩路人馬之外,自己手下還有三萬大軍,但是這一刻也是亂了手腳:「先看看嘉興方面的情況再看,咱們不能先自亂陣腳!」
只是博洛剛下定決心,南面的蕭山那邊已經傳來了壞消息:「金華賊劉永錫、王之仁、邢勝平、余煌諸部已經大舉渡過錢塘江,現在就在圍攻湘湖附近的大清勁旅!」
博洛的神情從來沒有這麼難看過,雖然他手下還掌握著三萬大軍而且嘉興方面還有三千八旗勁旅,但卻是大聲吼道:「支援,支援,讓豫親王趕緊支援咱們杭州府,南京方面一定要支援咱們才行,不然他們就只能給我們收屍了!」
湖州府的巨大失敗已經讓博洛變得有些神經質了。
而對於奉命經略湖州的張博楊來說,他並不覺得自己獲得了多大的勝利,恰恰相反他變得與杭州城內的博洛一樣小心:「祖大弼雖然已經敗走,但是大家一定要小心這奸賊可能會殺個回馬槍!」
祖大壽、祖大弼兄弟都是天下名將,張博楊少年時沒少聽說祖氏兄弟建功立業的故事,沒想到現在卻與少年時的偶像成了戰場上的對手,所以對自己的對手也格外重視,總是擔心祖大弼會去而復返。
而他身旁的湖州諸生費宏璣等人看到張博楊如此小心謹慎不由勸道:「張將軍放心,祖大弼即使殺了個回馬槍回來,以你我兩軍之力也能與建虜斗平分秋色!」
在江南舉義的諸路義軍之中,湖州義軍是一支比較特殊存在的存在,江南諸路義軍大多是臨時起事的烏合之眾,即使占據城池也是旋得旋失,清軍攻城即使不用紅衣火炮也是一兩日就立即破城,所以多數義師堅持的時間很短,能在清軍重兵圍攻之下仍能長期堅持者只有皖南的金聲所部與江陰義軍。
而湖州義軍由於有大量南明正規軍的加入,在祖大弼幾千八旗漢軍與綠營軍的圍攻之下卻堅持整整十五天,而且在湖州府第一次失守於七月底再次收復了湖州府,加上湖州的極度重要性,所以劉永錫在張皇后的建議下特意讓張博楊負責經略湖州府。
在京口鎮的老人之中,張博楊一直可以說是不顯山不露水的存在,他當初之所以能成為劉永錫麾下資格最老的幾位哨官之一,並不是立下了多大戰功,而是因為他是太康侯的遠房親戚,而且劉永錫與張皇后、太康侯出京南渡的時候張博楊主動留守京城而且沒露出任何破綻。
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張博楊都擔負起留守重任,不管是劉永錫還是張皇后都覺得張博楊是自己人值得信任,但是這一次劉永錫卻是把經略湖州府的重任與五營官兵交給了張博楊負責。
張博楊也是第一次擔當如此重任,畢竟他麾下的人馬編制數量已經跟江西巡撫張孫蕃相當,為此十分惶恐的他主動要求劉永錫與張皇后收回成命,但是張皇后卻是格外看重他:「博楊,這次重任有比當初留守京師還要艱難嗎?雖然是越國公的命令,卻是我的主意,這一次咱們張家要讓大家刮目相看!」
能得張皇后如此信任,張博楊自然是不敢掉以輕心,因此渡江之後雖然有不少不錯的戰機與收編義軍的機會,但是張博楊卻是把機會全部讓給了友軍,除了一路狂奔趕往湖州什麼都不管。
而此時祖大弼所部清軍與湖州義軍的交戰已經進入到白熱化程度,看到雙方在湖州城下連番大戰,許多熟悉張博揚的老人都以為他會採取觀望態度,等到祖大弼與湖州義軍兩敗俱傷以後再出來撿便宜,但是誰也沒想到張博易卻是顧不得部隊奔波幾百里十分疲憊:「狹路相逢勇者勝,現在是一決勝負的時候!」
張搏易不再象平時那樣小心翼翼,而是點齊五營官兵直接朝著清軍的營盤殺了過去,清軍也沒想到傳說中的「金華賊」突然從背後突然殺了出來一時間變得手忙腳亂,而等到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湖州城中義軍已經發現援軍趕到自然是毫不猶豫地出城接應。
第十一章 祖大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