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少年笑道「因此,從俗世的眼光看,修行人的生活應該越過越舒坦,不是為了生活的舒坦而修行,而是認真修行之後才會有舒坦的生活。看小說網 www.kanxiaoshuo.net」
翾楚說「修行,和過的舒坦這兩者並不矛盾嗎?」
平常人眼中覺得修行的人,哪個不是不送才去休息嘛,要是過得大富大貴,誰還願意去修行呢,那麼清苦的日子……
翾楚說「很多人都是過的不順,坎坷很多,所以才修行的,你這個說的和日常生活不一樣呀!」
白衣少年笑道「因而,若生活中總是遇到坎坷,那必定跟自身修行有關,要麼虧了德行,要麼漏了福報。」
翾楚說「這樣啊!虧德,所以漏了福報?」
白衣少年道「而當一個人順遂的時候,通常不會想到命數和修行,因為很多人認為「我命在我不在天」,這句話是道家的,跟修煉有關,姑且不談,不過很多人將其理解成「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從而忽略了一直在苦苦支撐著命運的德行和修養。」
翾楚說「有道理……」
白衣少年笑道「而德行與修養總是要落到實處的,即需要我們進入生活,可以與世俗同流但絕不合污,如蓮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能夠如此,既是真正的修行。」
翾楚說「說實話,修行不易。又有人說,「地獄門前僧道多」。修行從來不是鬧著玩的,雖然任何時候修行都不算晚。」
紅衣仙子道「紅塵中修行有其獨特的檢驗方式,即是否越來越順。如果不是,那與其風雨前行,不如暫時停下腳步,好好反觀自照,並以人為鏡。前進一步很難,但退三步容易。
所以無論何時我們都沒有太多時間在原地駐足,而每天給自己的任務就是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坦然地修,大膽地行。慈悲無量。」
白衣少年笑道「真正的修行人,沒有一絲的修行痕跡!」
翾楚說「此話怎講?」
白衣少年笑道「修行人,一個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號,似乎距離我們特別遙遠,有時又近若咫尺。我一直以為,修行是關乎宗教的,於是一想到修行,腦海中便會出現一個場景一個鶴髮童顏的老道手持黃卷誦經禮懺,在古剎鐘聲中焚香跪拜叩首……不知不覺,我也開始嚮往這樣的生活,因為世俗的生活太複雜、太累,如果天下有足夠多的清淨地,估計會有更多人選擇出家。當時,已給出家與修行劃了等號。」
翾楚心想三千年了,當時怎麼樣去修行的場景,還記得清清楚楚,看樣子人不管過多久,只要是心裏面在乎重要的事情,都能夠記得很久吧。
白衣少年笑道「當我真正成為三清門下弟子之後,我也設了神壇、請奉祖師神像、每日虔誠叩拜,無論再忙都會堅持持誦早、晚課,甚至還購置了木魚、磬等法器、道袍等,像出家人一樣要求自己。之後的修行中,我開始素食,學會了開口閉口「善哉善哉」、「慈悲」、「功德無量」,還買了幾付手串拿在手中隨時把玩,甚至在帽子上繡上太極、八卦圖,在我看來,越如此,看起來越像個修行人。再後來,我從龍虎山購得打鬼棒、天蓬降魔棒、道經師寶印,並堅持認為,有了這些法器,鬼魅邪妖便不敢前來造次。」
實際上,這個是修行的第一階段,我也深信如此精進「修行」足以修來「福報」,可以斬妖除魔,度化頑人。如此約一年以後,每次見到師父,師父都說我身上陰氣重,似乎有鬼妖跟隨。我大惑不解,因為我如此虔誠誦經禮懺,且有那麼多的法器護身,怎麼可能會有鬼魂跟隨呢?師父笑而不答,隨後畫了一道符在我身上,頓感舒暢許多。
翾楚說「那後來呢?」
白衣少年笑道「實際上,那一年多的「虔誠」修行並未讓我的運勢有所改善,即使每次禱祝祈求祖師爺保佑自己財源廣進,我的財運似乎還是遙遙無期。我有些惆悵、不解,或許修行還不夠精進吧。
我靜靜地思考了幾天,然後,似乎明白了什麼。或許,修行不僅僅在於外在的改變,更在於與靈魂共處。真正的修行是內求的,與憤憤不平的內心和解,說服自己放下。獨處時,真正地和自己在一起,認真端詳自己的內心,若有灰塵,輕輕地將它拂去。若你真正地走入內心,你會看到不同的思緒在激烈地爭鬥,會看到陰森恐怖的鬼臉,會看到慈悲和善躲在角落裡無奈地看著滾滾紅塵。」
翾楚說「後來呢,然後你怎麼辦?」這不是走火入魔了吧?
白衣少年笑道「然後,我開始放下浮於外的各種形式。做晚課時,就是在做晚課,仿佛身處大羅天上玉京山中,與眾仙諸神聽元始天尊,每當此時,我的心中油然而生向道之心;然後在八騫林下七寶台中看到了「諸地獄之中,惡鬼窮魂,日以繼夜,受種種苦惱,五體懷爛,飢餐猛火,渴飲融銅。足履刀山,身負鐵杖,遍體流血,悲號徹天。」也許,誦經禮懺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每天按時、按流程做完早、晚功課,更不是作秀,而是真正地藉助祖師爺的法眼照見慾海。可惜的是,這一點是在我修行那麼長時間之後才幡然悔悟。」
翾楚說「一個朋友跟我說她以前見到什麼神像都想往神壇上供奉,因為有人跟她說過,供的神越多,就會得到神的保佑。所以,去年我見她的神壇上供奉了各路神靈,我問她「你供了這麼多神,財運也應該很好吧?」
她說「好個屁!這兩年是我人生中最不順的時候,可能是我不夠虔誠吧。」我說「你太注重形式了,真正的供養是心,然後像神一樣度人。」其實,只有把神靈放在心裡供奉,才能走進大道。當我們放下名、利、財、色等外在的虛飾,我們便能徹底與道合一。」
daoguxuanchu0
。
第七百九十一章:不在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