翾楚說「修仙,還有什麼要做的?只有讀書就可以嗎?」
白衣少年笑道「修道做工夫,只有把人慾平了,道的境界才能出現!」
翾楚「修道有什麼覺得好難,沒有機緣的話,比做人都難,如果有機緣,卻比什麼都簡單……」
白衣少年笑道「講到做人難,現在做人是不太容易,不過這個生命也是來之不易,因此說,「下手速修猶太遲」。讀爸爸 www.dubaba.cc」
翾楚說「可是老年的修,超過這個卦氣怎麼辦呢?年歲不夠修練……」
紅衣仙子道「只有加倍下工夫了。道家幾乎沒有一個不通醫藥的,也沒有一個不懂軍事的,都懂!你要修道,在莊子的觀念稱為「心兵」,是天理人慾之爭。人的非常大,把這個淨化了,才走上道業的路。所以修道做工夫,心裡頭有干戈之相,天理人慾之爭,只有人慾平了,那個所謂天理,道的境界才能出現。」
翾楚說「我常朋友說,我們有些錯誤的情緒思想,不完全是心理的,而是生理的變化限制了人。」
白衣少年笑道「所以道家的方法與佛家不同,第一步先要把生理變化了,也就是從物理開始轉起,把你轉過來。有些密宗講氣脈也是走這個路線,先改變了血肉之軀的生理氣質,然後打坐得定就很容易了。」
翾楚說「理學家得什麼道呢?儒家孔孟之道是「人慾淨盡,天理流行」,妄念雜想平靜淨化了,就達到道的境界。」
紅衣仙子「天人合一境界是人慾淨盡了,天理才能流行。理學家也用道家的方法靜坐,從靜來人手,可以達到「人yu淨盡,天理流行」的境界。不過他們是不盤腿的,打坐就是正襟危坐,這是儒家坐法。」
翾楚說「以前我們小的時候家裡有老師教書,去找老師時一看老師坐在那裡,大家不敢動了。為什麼?」
白衣少年笑道「因為老師在入定,不是老僧入定,他們是靜坐,每天也規定時間。那麼,「人慾淨盡」何以能夠做到呢?」
紅衣仙子道「理學家講變化氣質,這個變化氣質也是從道家裡頭拿出來的。氣質就是這個生命實際的東西……」
翾楚說「怎麼把它變得過來呢?」
紅衣仙子道「道家所謂真正修道要修到自己脫胎換骨,整個都轉換了,這也就是變化氣質。道家把七歲做一個單元,這裡就告訴諸位要懂中國醫學的兒童保健了。要培養小孩子身體健康,七歲到八歲是一個階段。二七十四到十六,所謂少年的煩惱時代,身體變化這個階段也要注意。女性是七的數字,男性是八的數字,所以我們講你這個人七七八八的,亂七八糟,不三不四……都是《易經》數理的觀念。」
白衣少年笑道「不三不四,因為第三爻第四爻最難辦,這是由內卦到外卦;亂七八糟,是說七不能亂,八也不能糟,七七八八就形容糟亂了。所以這些俗語俗話,都有很多的哲學道理在內。男女兩性的保養觀念,可以從七年縮小至七天一個變化,再縮小至七個時辰,也就是十四個鐘頭,乃至於七秒鐘都變一次。我們現代醫學也知道,一個人七年之中身體大部分都換新細胞了。十二年一紀,從內到外沒一個東西沒有換的。我們今天坐在這裡,假定十二年以後我們還坐在這裡,你是你還不是你?這個生理的變化有它的法則,我經常說修道學佛是個科學,先要把理論搞清楚才能下手修。」
翾楚說「有許多人以為這個修道做工夫,打坐就是了,何必懂那些理論!不懂理論叫做盲修瞎煉,盲修瞎煉有沒有用處?」
紅衣仙子道「當然也有用處,但那等於是保養一台機器一樣,你少用一點,經常給它抹抹油,經常把它包起來,也就可以拖長一點才壞。但是,那可不叫修道!」
翾楚說「哪叫修魔嗎?」
紅衣仙子道「呵呵……」
白衣少年笑道「修魔也能長命百歲的!」
翾楚說「只要長命百歲,總是很吸引人了!」
紅衣仙子道「所以莊子動輒說「千歲」,說「萬世」,說大樹、大魚和大葫蘆、大鵬鳥等等,他的意圖,是要把現時放在無限綿延的時間流程中,把現世放在闊大無極的空間背景下,在超越此時此地的「大」之下,克服執著的固陋。從執著走向闊大,從功利走向超越,在莊子就是從迷夢走向覺悟。他借孔子之嘴說孟孫才「特覺」,讓孔子說自己和顏回都是「其夢未始覺者」,就是以固陋與覺悟對舉而展示覺悟的高妙。」
翾楚說「因為有高遠廣闊的取向,現時/現世的有限性才得以超越,而超越現時的態度,卻又模糊了現實的實在性,使經驗中實實在在的現實變得虛玄起來,和原本被認為虛玄的夢境難以區分了,莊子的蝴蝶夢就表達了夢覺難分的感覺,同時也對能否最終走出夢境表示出疑惑。」
紅衣仙子道「這些特點,使《莊子》的說夢方式不僅衍生出「人生如夢」之類的熟語,同時也催生出黃粱夢、南柯夢之類的虛擬夢境的故事,來表達一種莊子式的人生態度。」
翾楚說「魔要是治病,救人可以嗎?」
白衣少年笑道「如「祈晴禱雨濟世界,治病驅邪救眾生」等不可思議的道妙。朝野欽崇,功德無量,門弟遍布。故闡立了正一法門,道教由此而振興天下。沿至金元之際,祖師王重陽以三教合一的理論為基礎,仍遵循「性」「命」雙修為宗旨,創立了全真派。隨後,登真成仙者不可勝舉,又得到了中興。」
紅衣仙子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此處講的甘露是指不大不小的細雨,故稱甘露,是由天地陰陽相合,才能降細雨,滋潤萬物。「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宇宙之間的森羅萬象、芸芸眾生,都在「和」的情理中生息,所以「和」是自然界唯一的真常之道。它最有生命力,所以稱做「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