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珍心中又羞又恨!請英人進城是皇帝聖心默定了的,自己身為臣下,怎麼能說一句:『不應該商討』的話來?他很知道周祖培是為上一次季何二人功掉他的差事的事情做報復,自己不過是替罪羔羊而已,偏生自己由不好做自辯之言,跪在那裡,心裡無限的難過。
曾國藩站在班列之中,心中很是為孫瑞珍覺得悲涼:講理學講到孫瑞珍這個樣子,實在泄氣!程、朱也好,陸、王也好,都有一班親炙弟子,翼衛師門,而孫瑞珍講理學講成一個孤家寡人,那些平時滿口夷夏之別、義利之辨的衛道之士,起先慫恿他披掛上陣,等到看見周祖培凌厲無前的氣勢,孫瑞珍要落下風,一個個都躲在旁邊看笑話!
倘或孫瑞珍的周圍,有一兩個元祐、東林中人,早已上言申救,何致於會落入這樣一個進退兩難的窘境?看來黨羽還是要緊!不過講學只是一個門面,要固結黨羽非有權不可。
他正在琢磨,皇帝已經擺手制止了幾個人的爭吵,當眾點將了:「曾國藩?」
「臣在。」
「他們的話你也聽見了,你怎麼說?」
曾國藩暗中咧了下嘴巴,出班列跪倒:「回皇上話,臣以為,若是孫大人身體真有不適之處,皇上自會體諒其年老體衰,免去他一番舟車勞頓之苦。」
「此事嘛,再看吧。」皇帝一擺手,示意曾國藩重新入列:「朕有點累了,此事容我想一想,然後再說。」伸手撓撓頭頂的月亮門,無奈的一笑:「真正是言不及義,不知所謂。都退了吧!」
***
***
******
朝會不歡而散,皇帝的心情自然不會很好。想來也難怪大臣們就此事喋喋不休:五千年君臣大防,偏生到了自己這裡,就有不跪之臣!
他現在有點明白當年的咸豐皇帝為什麼會因為聯軍在大沽口大獲全勝,僧格林沁退守通州之後立刻便乘輿北幸了。他一方面是真的害怕夷人;咸豐的性格偏向陰柔,雖有識人之明,卻無英武之氣。心中對這些人很是畏懼,甚至想到那些紅眉毛,綠眼睛的夷人都會害怕;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行禮細微之處,不能一展帝皇威風,將來無顏見列祖列宗!
說起來,英法聯軍內犯,也不過是為『利』之一字,既無亡清之心,更無亡清之能。只不過是因為禮法相束縛,生恐為見面行禮之事蒙羞,將來無顏見列祖列宗——這也更是在在證明了到了咸豐十年,朝中尚無通曉外務之人——即使有,也不為皇帝、朝廷所用。終於使這樣的一場癬疥之疾,到最後弄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胡亂的想著,皇帝把象牙包銀的筷子放到一邊,略顯苦惱的捏捏鼻樑:「等一會兒,讓南書房的蔡念慈和馮培元到鏤月開雲見朕。還有,讓曾國藩和文祥也過來。」
「喳。」
用過午膳,他休息了一會兒,聽百寶格中的自鳴鐘打過一聲響,這才吩咐起駕。一路聽著鳥兒啁啾,聞著花香怡人,年輕人的心情逐漸好轉了一點。到了紀恩堂門口,聽到內侍傳旨的幾個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御駕近了,紛紛跪倒:「奴才(臣等),恭請聖安。」
步輦一直抬到堂門前才停下,皇帝笑意盈盈的邁步而下:「和朕進來吧。」
一行人緩步走進紀恩堂,這裡是用楠木為材搭建而成,四月的天氣里,陽光明媚,春光正好。微風徐來,殿閣中有淡淡的楠木的清香味道,聞在鼻管中,真有讓人樂而忘憂之感:「四月里正是牡丹盛開的季節,朕讓你們幾個人過來,一來是說說話;二來,也和朕飽覽一番這天香國色的景致。六福?」
「奴才在。」
「把窗戶都打開。」
雕花的窗戶被一一打開,陽光直射進來,殿閣中明亮了很多,縷縷光線之下,竟似是有萬千金色的塵埃在飛舞:「朕剛才在來的路上,見這樓堂殿閣之前的牡丹花開得很是旺盛,偶得一首小詩。」皇帝很是沾沾自喜的一笑,走到書案前,拿起筆來,用他那一手在《麻姑仙壇記》上很下過功夫的一手瘦金體字記述了下來。
他的詩是這樣寫的:「雲霞淹綺疏,檀麝散琳除;最可娛幾暇,惟應對雨余。殿春繞富貴,陸地有芙蕖,名漏疑刪孔,詞雄想賦舒。徘徊共嘯詠,俯仰驗居諸,猶憶垂髫日,承恩此最初。」
寫完之後,凝神細觀,卻又覺得文字很是膚淺,忍不住苦笑搖頭,把箋紙遞到幾個人面前:「急就章,不過敷衍添注而已。」
皇帝可以有這等自謙之語,身為臣子的卻萬萬不敢隨聲附和。正好相反,還要挖空了心思大拍皇上的馬屁,文祥接過箋紙,在手中認真的看了一會兒,心中想,口中言道:「奴才不敢欺瞞主子,閒極無事的時候,奴才也好疏爬前朝列祖列宗典章墨跡。尤以高廟純皇帝當年之事最為奴才追憶再三。」
文祥是滿洲正紅旗,姓瓜爾佳氏,字博川,號文山。道光二十五年進士,散館之後現任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是旗人中少見的能臣、幹才。他為人很是穩重,全不似很多旗下大爺那般的放蕩、跳脫。便是說起話來,也是不緊不慢,聲調抑揚有致,很能把眾人的精神吸引過來,這一次也是這樣。聽他話中似有深意,弄得眾人凝神細聽,只是不明白,他為什麼會把話題轉到高宗皇帝?
只聽文祥慢條斯理的繼續說道:「純廟詩才如海,每每隨口吟來之句,皆是妙至毫端,其時有汪文端公、於文襄公在軍機時,以博聞強記,將聖言記錄,名之為詩片。」
曾國藩猜到了文祥說這番話的用意。心中暗自佩服——。
今天三更。
第125節英使南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