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布掀開,下方是一個丈許長寬的木台,木台四周被木板圍住,而中間是由泥土、砂石、木屑等物堆成的山峰平原!上面還零零散散地擺放著製作精巧的城池、帳篷等物,更為讓人驚訝的是山谷之中還有水流經過!
「這是長安!這是渭水!」劉徹身邊的衛青脫口而出,指著木台邊緣的城池與河流說道,接著他的手指移向西方,「這麼說這些就是河西到西域了?」
「是的!這是吾等根據沿途所見及堂邑父、伏密駝、胡維什卡等人口述所製成的河西至西域一帶的沙盤!」李悠點頭應道,這就是他問劉徹要來將作大匠屬下的工匠所打造的東西,一個對於現在這個時代來說無比震撼的沙盤模型。
沙盤最早出現在秦代,秦在部署滅六國時,秦始皇親自堆制研究各國地理形勢,在李斯的輔佐下,派大將王翦進行統一戰爭。後來,秦始皇在修建陵墓時,在自己的陵墓中堆建了一個大型的地形模型。模型中不僅砌有高山、丘陵、城池等,而且還用水銀模擬江河、大海,用機械裝置使水銀流動循環可惜的是這座史上最豪華的沙盤直到李悠所在的後世也沒有呈現在眾人面前!
而那之後沙盤就沒有再運用到軍事上,直到光武帝劉秀征伐天水、武都一帶地方豪強隗囂時,大將馬援「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使光武帝頓有「虜在吾目中矣」的感覺,這可以說是沙盤在人類軍事史上的第一次應用!
而在這個世界,李悠將這一時間提前了兩百年!讓劉秀的祖先漢武帝劉徹也有機會一睹這件軍事利器的風采。
「陛下請看!」李悠指著沙盤上的山水溝壑,「這裡是長安城,臣去年就是從這裡出發到達邊關,出關口沿著祁連山西行,渡河水到達休屠王境內,再穿越昆邪王領地到達西域樓蘭國!就是伏密駝王子所在的國度,然後繼續向西,過焉耆國、龜茲國、姑墨國、疏勒國到達大月氏境內,再向南過莎車國、于闐國、精絕國、且末國回到樓蘭!沿西行原路向東返回大漢境內,到達長安!」
劉徹的目光跟著李悠手指的移動一次掃過他所經過的群山大河、沙漠草原,心情久久不能平息,直到看到這座沙盤,他才對自己統領的大漢國土和匈奴的領地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長久之後他才吐出一口氣真誠地贊道,「張愛卿一路實在是太辛苦了!」
當初聽里有口述時,他對此行的艱難只有模糊的認識,但直到看到這座沙盤,他的認識才逐漸變得清晰起來在沙盤上長安城才只占了這麼大一點位置,那麼大漢使團所穿過的路途究竟是多麼的漫長而又艱難啊!
「張愛卿,這座山頂為何是白色的?竟是和冬天下雪了一般?」劉徹很快發現了沙盤上的異樣,他也曾到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等地,但除非是冬天,這些大山通體都為綠色,看沙盤上長安附近的那幾座大山就是如此模樣,為何這座山山腰以下是綠色,到了山頂卻變成了白色?到底是何原因?
額,這個時候和他講述海拔和氣溫的關係似乎有些早吧?難道要我從初中物理開始講起?糾結片刻李悠還是決定將真實原因忽略過去,「陛下,此山乃是吾等渡過河水進入休屠王領地之前所翻越的一座大山,這座大山山頂積雪終年不化!故而臣將其山頂塗上了白色!我大軍若是要從這裡西進,必須備好棉衣等禦寒之物!」
「天下之大真是無奇不有啊!」聽聞還有盛夏不化之雪,劉徹感慨地說道,接著他的手指又指向天山和崑崙山之間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此地為何都是沙子?張愛卿當初從西域返回時為何不直接從這中間穿過?而是南下繞了這麼大一個圈子?」
「陛下!此處為綿延千里的沙海,沙海之中沒有水、沒有草木,唯有漫漫黃沙!人一旦闖入其中,必會幹渴飢餓而死,是斷斷走不了人的!」李悠如實回答。
「原來如此!」生長在關中平原的劉徹無法想像沙漠是什麼樣的,他將此事藏在心裡繼續發問,「這裡就是休屠王和昆邪王的領地?」
「是!匈奴大單于統領諸部,其下有二十四長分領各地兵馬,這休屠王和昆邪王都是二十四長之一!麾下各有人口數萬,兵馬萬餘!只是眼下他們被軍臣單于派往西域援助烏孫國的大昆彌獵驕靡,一時之間難以返回!如今河西一帶空虛,正是我大軍西進之時!」說到這裡李悠提高了嗓音,「此次西征必能大破匈奴,一掃昔日白登之恥,揚我大漢軍威!」
「有了此物,虜在吾目中矣!」劉徹激動地雙手緊握沙盤邊緣的木板,用力之大讓他的指關節都開始發白,「立刻召集竇嬰、田蚡到此!朕要讓他們看看張愛卿的這件寶物!」
相對於因為竇太后而上位的丞相許昌、太尉莊青翟等人,劉徹更信任竇嬰、田蚡這樣的老臣子,當他想清楚沙盤的用處,第一時間就想到了他們。
「匈奴王庭在那個位置?」傳旨的宦官匆匆離去,劉徹又在沙盤上打量起來。
李悠的手指沿著長安向北,一直到後世蒙古首都烏蘭巴託附近,「陛下,匈奴王庭在此處!距長安有三四千里之遙!」西安到烏蘭巴托的直線距離為1531公里,李悠指著長安到匈奴王庭之間的大片空白遺憾的說道,「可惜堂邑父離開匈奴已有十餘年,記憶難免模糊,因此這部分標註的並不是很清楚!今後只有讓使者、商人多加打探再慢慢細化填充了!」
「如今沙盤之上僅有河西到西域及大漢境內的山川河流尚算精確!其他區域都需要不斷補充!」李悠提醒道,他可不想劉徹根據這幅沙盤就開始謀劃漠北之戰。
「沙盤?可是聚沙成盤之意?這倒是個好名字!」劉徹點頭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