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幾位書友對此有疑惑,就稍微講一下。
首先第一點:古華夏文明從堯舜時代的禪讓,也就是現代常說的民主推舉,發展到世襲封建帝王制度,並不是一步到位,突然某一天就徹底轉變,而是循序漸進的。
禪讓制度,也就是民主推舉制度的盛行,是在堯、舜、禹時的部落聯盟領袖時期出現,並逐漸成為定製。
直到夏朝,華夏文明才成立了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問題的關鍵,也恰恰就在這裡。
夏朝成為世襲制朝代,並不是說夏朝一成立,就徹底推翻了堯、舜時期的禪讓制度,而是試探性的做出了第一步改變,即:既然是禪讓,那君王臨死時,將帝位禪讓給自己的子嗣,究竟可不可行?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夏朝的統治者便對儲君的培養愈發看重——畢竟這個兒子,是要通過『禪讓』繼承社稷的,就算無法成為舜、禹那樣不容置疑的『天下最賢者』,也起碼得說得過去。
而夏之後,商、周,乃至於成立帝國的嬴秦,都是在此基礎上一點點推進,逐漸形成『表面上禪讓,實則是世襲』的帝位傳承制度。
也正是在這個『任人以賢』的傳承制度作為內在邏輯之下,秦始皇駕崩之後,天下才會出現『二世胡亥殘暴,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的輿論。
——為什麼?
因為按照禪讓制度『任人以賢』的標準,傳聞中的扶蘇比二世胡亥賢明。
就算趙高、李斯沒有矯詔,始皇嬴政真的傳位給了胡亥,但從胡亥繼位之後的表現來看,依舊無法滿足禪讓制度『任人以賢』的標準。
只不過,堯舜禪讓畢竟已經過去了數千年,到了秦時,雖然『禪讓』是理論上的帝王傳承規則,但實際上,世襲制度也已逐漸成為可意會、不可明說的潛規則;
再加上秦並非是新興王朝,而是從姬周諸侯國轉變成為王朝的統一政權,就更使得『禪讓』的帝位傳承規則愈發搖搖欲墜,所以,為了堵上『胡亥得立,乃始皇遺詔親定』的漏洞,便有了當世普遍以為的『趙高、李斯矯詔,殺公子扶蘇』。
這樣一來,胡亥暴虐,就不可能是通過『任人以賢』的禪讓制度得位;又趙高、李斯矯詔,胡亥也就不可能是通過『任人唯親』的世襲制度得位。
結合以上兩條,便可以自然而然的得出『胡亥得位不正』的結論,為秦末義軍反抗嬴秦統治,甚至推翻嬴秦社稷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法理依據。
至於趙高、李斯究竟有沒有矯詔,根本沒有人知道,他們自己從未承認,也從未有人拿出過證據。
『趙高李斯矯詔殺扶蘇,扶立二世胡亥』的說法,嚴格意義上,只是當世人以『任人以賢』的禪讓制度推演而出:扶蘇公子賢明仁義,胡亥暴虐,始皇肯定不會立胡亥,更不會留遺詔毒殺公子扶蘇,所以這肯定是趙高、李斯矯詔。
但實際上,如果以『始皇真的想要讓胡亥繼承社稷』為前提,去倒推動機的話,始皇嬴政遺詔賜死扶蘇、蒙恬,在邏輯上是完全說的通的。
首先,始皇身前未立皇后;而沒有皇后,就意味著沒有嫡子。
按照周禮中所規定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傳承規則,沒有嫡子的始皇嬴政,更應該把皇位留給年紀最大的兒子。
根據當代可以查閱的史料,這個『當立之長子』,便是公子扶蘇。
而二世胡亥非但比扶蘇更為年少,甚至是始皇諸子中年紀最小的一位,排行第十八。
這樣一來,始皇為了替兒子掃除障礙,臨死帶走理論上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公子扶蘇,是完全符合常理的。
從這個邏輯出發,甚至連胡亥登基之後大肆殘害手足,也完全說得通——作為嬴政最小的兒子,胡亥要想坐穩江山,確實是不得不將自己的哥哥們全都殺死。
或許這麼說有點奇怪,但舉個類似的例子,大家或許就會有不同的看法了。
——景帝第十子劉徹,在景帝劉啟死後,同樣以各種莫須有的罪名,讓比自己年長的哥哥們『壽終正寢』,最典型的河間獻王劉德,更是被武帝劉徹一句『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王自圖之』給活活嚇死。
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都曾因為年幼,忌憚『非嫡非長,得位不正』的風論而殘害手足兄弟,同樣作為先皇幼子的胡亥,似乎也沒有不這麼做的道理。
回到正題:始皇嬴政駕崩之後,天下因『禪讓制度』這層尚未被完全撕爛的遮羞布,而引發出了『當立者乃公子扶蘇』『趙高李斯矯詔扶立胡亥』的輿論,那麼到了漢朝,又是怎樣的情況呢?
從史料記載,我們就不難發信啊:秦之後,劉漢興起於百廢待興的廢墟之中;
其一應律法規章、禮法制度,便被當代歷史研究者概述為:漢承秦制、周禮。
說得再簡單點:除了嘴上罵秦『殘虐無道』之外,劉漢的法律條令、規章制度,基本都是沿用前朝,也就是嬴秦。
甚至就連《漢律》,都是漢相蕭何在《秦律》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改、增補,便原封不動的成為了漢室的核心司法依據。
光從『漢承秦制』,以及『秦二世而亡,隨後漢立』這極為短暫的時間間隔,我們也不難得出結論:到了漢室,起碼在漢初,皇位的傳承制度,應該依舊是表面上披著一層禪讓的遮羞布,實際上卻是禪讓給儲君太子。
但相較於秦,漢時的皇位傳承規則,朝著『世襲』的方向更近了一部。
這一點,我們從史料記載中,高祖劉邦意圖廢長立幼之時,公卿百官多以『立嫡立長』的世襲準則為勸諫,便可以看出。
而從百官同時不忘提一句『太子仁善,可即宗廟』來看,以『任人唯賢』為準則的禪讓制度,依舊在漢初發揮著一定的影響力。
那麼,這種情況,是到什麼時候結束的呢?
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華夏帝王開始丟開『我是因為賢明才繼承皇位』的遮羞布,轉而直接承認『我就是因為我爸才繼承皇位』呢?
關於這一點,我在正文中有所提及:『禪讓』制度徹底退出歷史舞台,是以漢武帝劉徹晚年,因天下民生凋零,生民哀鴻遍野,甚至出現農民起義的徵兆時,漢武帝劉徹頒發罪己詔作為標誌。
武帝罪己詔,除了使得當時蠢蠢欲動,隨時可能陷入亂世的天下立刻平定下來外,還有許多重要的政治意義。
首先,便是『天子罪己』,即皇帝承認自己的錯誤這一舉動,徹底撕碎了『天子因賢明而得立』的遮羞布,從而間接宣告了『任人以賢』為準則禪讓制度,徹底退出歷史舞台;華夏封建政權的傳承,開始由內而外、全方面無死角的完全以世襲為準則。
用大家更容易理解的話來說,就是:堯舜之時,大家是真的禪讓,所以犯錯沒關係,認錯也沒關係,大不了把地位禪讓出去就是了,反正早晚都要禪讓。
而在堯舜之後,一直到漢武帝罪己詔之前,大家都是從『真的禪讓』,一點點朝著『只世襲,不禪讓』的方向挪動,經過數千年的循序漸進,最終在武帝罪己詔之後,正式抵達『只世襲,不禪讓』的彼岸。
在這個逐漸轉變的過程中,也有幾個極具標誌性以及時代意義的典故,為這個轉變過程猛踩了幾腳油門。
——成王幼,周公姬旦攝政,得天下共舉,仍還政與成王;
——康王幼,召公姬奭助政,依舊不曾有絲毫邪念,尊尊教誨康王成人,而後還政。
有了這兩件『明明可以通過禪讓得到皇位,卻選擇維護世襲而放棄皇位』的著名按理,禪讓制度才徹底淪為表面功夫。
從另外幾件事,我們也能看出:即便是在武帝罪己詔之後,『禪讓』制度,也依舊發揮了一段時間的歷史慣性。
如西漢末年,王莽便是通過『禪讓』,得以成立新朝;只不過最終,被中興漢室的劉秀推翻。
又比如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王曹操薨故之後,其子曹丕也同樣是通過『禪讓』的方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接過了皇位;只不過最終,被司馬家摘了桃子,魏亡而晉興。
從這兩例『通過禪讓得位,最終又都失去皇位』的事件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武帝罪己詔之後,禪讓制度雖然還倚靠歷史慣性發揮著影響力,但早就已經沒有了實際施行的基礎,也早已不被普世價值認可。
最後,就是這位讀者提的最後一個問題:既然皇帝不能認錯,那武帝發罪己詔,豈不應該威儀大損嗎?
可實際上,武帝頒罪己詔,不是受人讚揚的事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武帝罪己詔,之所以沒有『威儀大損』,幾乎可以完全解釋為『乃族之蔭』。
誠然,作為青史留名的『武皇帝』,世宗劉徹的武功,堪稱是青史含有。
但作為客觀的歷史研究者,或者說是愛好者,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較於武功,武帝劉徹的文治,幾乎可以用『不肖父祖』來形容。
在劉徹之前的文帝、景帝時期,天下輕徭薄稅,生民安樂,漢室的稅率更是從高祖劉邦時的十五稅一,一度被降到了三十稅一的超低稅率。
——三十稅一,就是百分之三點三,比現代儲蓄利息還低一些,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了。
但在劉徹繼位之後,短短二十年間,經過整個文景之治積累下來的府庫,便被武帝劉徹敗了個一乾二淨。
這些錢,莫非都用在了對匈奴的征討之上?
從史料來看,顯然不是。
——文景之治近七十年積攢下來,用於漢匈決戰的老本,被武帝劉徹盡數用在了大興土木、興建宮闕,以及封禪、巡遊、享樂之上。
而與匈奴決戰的軍費,則都以苛捐雜稅的形式,全部壓在了天下百姓的頭上。
也正是因此,在衛、霍兩位天之驕子相繼離世之後,原本對北討匈奴持有較高支持度的天下百姓,逐漸從『聞戰則喜』,轉變成了『聞戰則惱』的態度,最終,為了繼續維持對外征討,武帝劉徹在得不到充足兵源的情況下,甚至不得已推出了『武功勳』這樣的補丁制度。
而武帝劉徹這麼折騰大半輩子之後,之所以依舊成為了漢世宗孝武皇帝,而不是漢煬帝,主要就是以下兩點原因。
一、相較於屢戰屢敗的楊廣,武帝劉徹對匈奴的征討,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
二、劉徹的祖父,是劉恆。
甚至比起前一點,後面這一點發揮了更主要的作用。
或許有讀者不清楚: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其在位時期的威望、民望,可以說是遠超高祖劉邦,直逼神話中的三皇五帝的。
乃至於到了西漢末年,起義軍打入長安,都沒敢對這位『在世聖人』的陵寢有絲毫不恭。
所以,武帝劉徹的罪己詔,之所以沒有引發太過劇烈的政治動盪,一來,是天下人的心中,多少念著武帝劉徹北伐匈奴,讓天下漢人直起了脊梁骨,也曾用繳獲的牛羊,讓天下漢人過上了一段大口吃肉的美好日子。
再有,便是大家再不滿,也終是在心裡無奈的搖了搖頭:畢竟是太宗文皇帝的孫兒,看在太宗皇帝過去的好,就算了吧。
畢竟人家天子之身,還甩下臉道歉了,還能怎麼辦呢?
好歹是太宗皇帝的血脈,再壞,又能壞到哪兒去呢?
與武帝劉徹所在的時代背景所不同:文中,劉邦作為開國皇帝,天然肩負著『為社稷立本』『為後世之君樹立榜樣』『為劉漢法統無限加持光環』的使命。
甚至在得到天下之後,劉邦還曾通過『赤帝子』的傳說,通過神話自己的方式,來加固劉漢的法統。
在開國皇帝的身份、由神話加持的法統,以及亂世方止,甚至還沒完全結束的時代背景等因素之下,赤帝之子,是絕對不會『犯錯』,也絕對不能認錯的。
今日兩更,這張不算,大家稍安勿躁。
《天子不能承認錯誤》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