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 如果是一般人只怕嚇都嚇死了,好在段昱素來不信鬼神之說,嚇了一大跳後就冷靜了下來,仔細觀察周圍的環境,這是一間大約籃球場大小的石室,石室里空蕩蕩的,腳邊是一個和尚打坐用的蒲團,應該就是自己撞到的那個軟綿綿的物體了,也多虧了這蒲團,要是自己頭直接撞在地上,只怕直接摔成腦震盪了。
蒲團四周全是散落一地的碎骨頭,碎骨頭中間有一塊碧綠晶瑩的玉佩和一個碩大的玉扳指,估計是這死者生前所佩戴的,段昱彎下搖撿起玉佩和玉扳指,他雖然不太懂玉,不過這玉佩和玉扳指如此晶瑩剔透,抹去上面的灰塵,在微光的照射下,玉下有如有油光流動,便知絕非凡品了,玉佩上雕有古樸的龍形花紋,段昱雖不是學歷史的,也知道在古代佩戴玉佩是很有講究的,能佩戴龍形玉佩的絕不是一般人,可是這和尚打坐用的蒲團又是怎麼回事呢?
段昱就把注意力又放到了那個蒲團上,那蒲團用明黃的綢布包裹著,不過綢布已經完全碳化了,稍微碰一下就成了灰,移開蒲團,段昱在蒲團下方找到了一個紫檀小木盒,打開木盒,裡面有一本線裝古書,因為年代久遠,古書的書頁已經完全發黃了,好在保存得十分完好,要解開這神秘玉佩主人的身份之謎,看來就要著落在這本書上了。
借著微光,段昱翻開了古書,裡面的文字讓他完全驚呆了,「吾乃大理國第16代國主段正嚴,字和譽,吾在位三十九年,勵精圖治,卻終未能挽狂瀾於既倒,實乃生平之憾事,晚年鑽研佛經得以參透人生之真諦,故將生平所學及所悟記於此書,留與後世有緣之人……為人者,當頂天立地,為官者,當造福黎民,切記切記!……」。
幾乎從段昱上小學的時候起,他的名字就一直被同學取笑,因為他的名字和著名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主人公段譽讀音完全一樣,同學們都笑段昱想當英雄想瘋了,為此段昱還曾問過父親段建國為什麼要給自己取這麼個名字,因為段建國很顯然不是一個武俠小說的腦殘粉,他甚至未必知道《天龍八部》這本書,而段建國每次都是支支吾吾,不肯告訴段昱他名字的來由。
後來段昱長大了,還專門上網查了關於段譽的資料,歷史上段譽真有其人,就是這個段正嚴,為大理國第16代皇帝,他於公元1108年繼位,在位長達39年,是大理22帝中在位最久的,他「勤於政事」(《滇考》),「愛民用賢、思攬政權」(《滇史》),「故遠方慕之,悉來貢獻」(《滇記》)。在《宋史》中,也記載了國王段譽臣服於宋,遣使來朝,並受宋封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
然而歷史上段譽的人生卻遠不如小說中那麼美好,他在位期間,大理國由權臣高氏家族把持,他實際上只是一個傀儡皇帝,《滇雲歷年傳》云:「正嚴即勵精圖治且四十年之久,究亦不能挽回萬一,蓋勢之所趨如水之就下,回狂障決不可得矣。」。
可以想像歷史中的段譽心情是何等的鬱悶,他在位後期,高氏激烈的內訌引起了政局動盪,諸部不時反叛,加之天災頻繁而降,段譽心力交瘁,索然歸隱為僧,也有野史稱他實際是被高氏所害,含恨九泉,歷史真相如何,已不可考。
可以肯定的是考古學家從未發現過段譽的墓冢,身為一代皇帝,按說其死後必定留下十分龐大的墓葬,這顯然是不合常理的,沒想到他最後竟然坐化於這山腹中的山穴之中,更不思議的是,在數百年後,他的坐化之地居然會被段昱發現,難道真如那老僧所說,冥冥中自有天定,才會讓時間的長河流淌了數百年之後,讓段昱得到段譽的遺蛻,這也未免太匪夷所思了!
在古書的後面主要記錄段譽執政三十九年和他修煉體術的一些心得,段昱也不及細看,洞外的佘小曼也不知道急成什麼樣了呢?段昱將古書重新裝入木盒,和那玉佩、玉扳指一起貼身收了起來,自己如今也算是得了這段譽的衣缽,想了想就把那些碎骨頭收攏起來,跪在那蒲團拜了幾拜,這才拿起手機,找到自己來時摔下來的洞口,摸索著向出口走去……
走到一大半的位置就聽到洞口傳來佘小曼的嚎啕大哭聲,「段昱,是我害了你!讓我下去!……」。
旁邊還有一個蒼老的聲音應該是那老僧在勸她:「女施主不必傷心,那位男施主吉人天相,一定不會有事的!……」。
段昱心中就一陣暖流涌過,看來自己掉下去這麼久了,佘小曼一直不離不棄地守在洞口,連忙大聲朝洞口喊道:「小曼,我沒事,快把繩子放下來,拉我上去!……」。
洞外立刻傳來佘小曼又驚又喜的驚呼聲,一條粗粗的麻繩就放下來了,段昱扯著麻繩爬出了山洞,才站穩,佘小曼就驚喜地撲到段昱的懷裡,正碰到段昱身上的傷口,段昱忍不住痛呼一聲,佘小曼這才注意到段昱渾身都是泥土,不少地方都擦傷了,還出了血,眼淚又下來了,自責道:「都怪我,都怪我,如果不是我不小心,你就不會掉下去了……」。
見佘小曼為自己眼睛都哭腫了,段昱十分感動,笑笑道:「我沒事,你看我這不是挺好的嗎?……」,說著用力踢了踢腿,活動了一下手腳。
那老僧一直在旁邊含笑望著段昱,此時又高宣一聲佛號,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我早說施主吉人天相,不會有事的,日後必定也是逢凶化吉,貴不可言,實在是可喜可賀……」。
段昱如今再也不敢小視這老僧了,如果這老僧之前的話不是碰巧言中,那就當真是匪夷所思了,也連忙鄭重地向那老僧行禮道:「大師,適才小子有眼無珠,不識高人,還請大師見諒,小子心中還有諸多疑惑,還請大師為小子指點迷津……」。